吴越佛教 2007年9月30日
心理、精神问题的日益凸显 二十世纪后期,人类社会沿着“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向前,科技的高度发达,创造出高度的经济效益,提供给人们越来越方便、丰富、新鲜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将人类推向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然而,人的精神并未能与科技和经济同步提高,反而有下降之势。信仰崩溃、价值失范,成为全球普遍的社会问题,不安、厌倦、麻木不仁、自我迷失,人与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疏离等“时代病”如瘟疫般流行,个人主义、纵欲主义、享乐主义泛滥,道德沦丧,人情冷漠,滋生出贪污腐化、营私舞弊、吸毒贩毒、拐骗扒窃、卖淫嫖娼等社会毒瘤,犯罪率有增无减,恐怖事件连续不断,抑郁、焦虑、神经衰弱、失眠、强迫症、癔病、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心理、精神病患者越来越多。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仅抑郁症患者已达二亿多人,发病率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左右,女性中罹患此症者为男性的二至三倍。专家们预言: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杀手。精神心理疾病在发达国家一般较为严重,美国八十年代的统计表明:有百分之五的人曾经或正在接受精神病院的治疗,百分之二十的家庭由于某个或全部家庭成员被精神、心理问题所困扰,近年来统计,竟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在一生中曾去找过心理医生,抑郁症的发病率高达百分之十二点五。日本、加拿大等国的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也居高。中国卫生部负责人披露:精神障碍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目前国内各类精神病患者约一千六百万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达八百万人,精神病发病率从五十年代的千分之2.7上升到目前的千分之13.47,约增长了五倍,大约每十年翻一番。全国每年因精神问题自杀者约二十万人。精神心理疾病在都市人、青年、老年人中发病率偏高,有关部门对国内都市人口的抽样调查,发现百分之23.2的被调查者有明显的抑郁症症状,百分之六十的人承认自己近来“有点烦”。北京市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百分之16.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上海一个中学对1168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厌学、恐学、逃学的学生达百分之三十四,百分之十二点五的学生有孤僻、怯弱、说谎等个性方面的缺陷,百分之二十八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其中有严重精神障碍者达百分之五。青年和老年人因精神问题自杀的现象,在日本、中国等地已经相当严重。 各种精神、心理疾病,绝大多数都由精神、心理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紧张、忧虑、痛苦、压抑、封闭,缺乏自我调节心理的技术、心理承受能力太低、遇事想不开的人,当人际关系不和谐,或遇到挫折、打击时,便很可能会成为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精神病学认为,精神、心理疾病有其生理病变的基础,如5-羟色胺的缺少导致抑郁症等,气候的阴冷和冬季的漫长也与抑郁症有关,但追究其生理病变,终由精神原因造成。精神、心理原因除导致精神、心理疾病外,还能引起许多生理性的疾病,中医早就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淫(过度兴奋)及郁塞(过度抑制)会伤损五脏而引起疾病: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卷九以“业”为导致疾病的原因之一,“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业力成病。”破犯五戒的恶业引起五脏、五官病:杀害之业引起肝病、眼病,酗酒之业引起心脏病、口腔病,淫乱之业引起肾脏病、耳病,妄语之业引起脾脏病、舌病,偷盗之业引起肺病、鼻病。“业”指有意识的行为、语言、思想,业都由属心理活动的“思”(决意)发起,三业中的意业即是心理活动,身口二业的实质甚至可看作意业,引起疾病的恶业,终归由不善的心理活动——“烦恼”发起。《正法念处经》卷一云:“由心故作恶,由心有果报,一切皆心作。”《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云:“诸业心为本。”现代医学称由精神、心理原因及主要由精神、心理原因导致的生理性疾病为“心身病”或“心理生理疾患”,此类疾病有癌、肠胃病、高血压、冠心病、失眠、皮肤病等许多种。据有关统计,在当今所有疾病中,心身病要占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医生们估计,在医院精神科以外的其它科室治疗生理性疾病的病人中,起码有三分之一以上兼有精神、心理疾病或心身病。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提出了七条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可以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拿这一标准来衡量,人群中心理不健康、亚健康者,大概起码要比已患精神、心理疾病者多出两三倍。关于这一情况,目前尚无统计数字,据笔者的粗略观察,在当今中国大陆的人群中,善于自我调控情绪、人格健全、意志较强、人际关系很和谐者,连一半也不到,多数人都或多或少被情绪不能调适、心理不太平衡、人际关系不大谐调所困扰。今天人群中大量的“追星族”、“发烧友”、“网虫”、麻将迷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甚而畸形变态的表现。佛教《大日经》《大毗婆沙论》《立世阿毗昙论》等说,“勇猛强记”、“能修梵行”、“能寂静意”、“常思念利他”、“聪明”、“能别虚实”等,是人类的基本特征,按此,心理健康,大概起码须具备有正见、能自我控制贪欲等烦恼、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较高的智力、常怀慈悲利他之心、内心时常安乐宁静等条件,如果用这一标准衡量,人类中够得上心理健康、堪称为合格的“人”者,恐怕只占少数,在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为数不太多。在佛陀眼里,芸芸众生,都是精神心理处于病态者和不健康者。 心理不健康、亚健康的人,有时乃至经常被紧张、失意、忧虑、郁闷、愤懑、嫉恨等有害于身心健康和人格形象完美的不良情绪所困扰,精神不振,工作能力降低,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得不快乐,于个人的自我实现、事业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影响巨大,并且往往将不良情绪传染给他人,破坏家庭气氛和社会环境。当代心理学证明:对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而言,“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情商(EQ),指对自他情感的理解力、自控情感及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情商过低,即是心理不健康。若情商低到难以承受生活中的某种刺激,引发抑郁症、失眠等心理疾病和精神分裂等精神病,及癌、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身病,则更是痛苦。心理疾病中最常见的抑郁症,有对一切兴趣减退、全身疲乏、无价值感、极度悲观、不愿与人交往、有自杀念头等症状,轻则失去工作能力,重则以轻生自杀告终。精神分裂症则更为严重,或狂燥,或妄想,或阴郁,完全失去理智,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有攻击性、破坏性的举动。心理、精神病患者不仅自己痛苦不堪,而且给家人、亲朋带来苦恼和包袱,给社会造成损失,对他人形成干扰。由精神心理疾病所造成的经济损耗,抵消了不少经济增长率,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据统计,全球仅用于抑郁症的医疗费用,每年即高达六百亿美元。 精神、心理疾病的日益严重,自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文化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病。举世畸重物质文明,荒废精神家园,宗教贬值,意义丧失,人们失去或淡化了足以安身立命的信仰,从而使心灵退化、庸俗化、脆弱化,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应对外界的种种诱惑、刺激和干扰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是造成精神心理疾病泛滥成灾的首要原因。就外因而言,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迫使现代人从幼儿园时代起就被套上轭绳拼命狂奔,知识爆炸、信息轰炸,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活得越来越累;成天被关在钢筋水泥的牢笼中,离自然越来越远,成为工业社会大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迷失了自我。人际关系商业化,人情冷漠,商战激烈,贫富悬殊、分配不公,及贪污腐败、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恶化着社会生存环境,再加上人口饱和及噪音、垃圾、空气污染等自然环境的恶化,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堪重负,其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者,当面临考试成绩不佳、升学落榜、失恋、失业、经营亏损、破产、晋职不遂、家庭不和睦、人事关系紧张等问题时,便容易精神超负荷,发生心理、精神疾病。特别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心理较脆弱的女性,和适应能力衰退的老年人,精神、心理最容易出毛病。 事实证明:高科技与经济高效益,并不必然带动精神境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相反,随之而来的倒是心灵的退化和新的心理、精神、生理病态的出现,如网络色情、网络外遇、网络谣言、语言能力退化、手关节痉挛等“网络综合症”的流行和高科技犯罪率的增长。有人预言,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使很多人生活在“虚拟世界”里,完全丧失自我。精神心理问题的严重,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忧患,不少人呼吁:重视心理卫生,关注精神健康!
佛法的心髓——自治其心 佛教向以擅长治心著称,佛称大医王,专以治疗众生心病为己任。宋孝宗“以佛治心”之言,表达了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中国人对佛教功能的界定。人类文化中,若论对心理卫生、精神健康的重视,当数佛教为第一。佛教以心为决定众生苦乐升沉,乃至国土世界污染清净的关键,《杂阿经》卷十佛言:“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用如实的知见“自治其心”、“自净其意”,因而成为佛陀所示解脱世间诸苦、提升精神境界的要道。人对境临事,心中尽管自然会起贪欲、愤怒等烦恼,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非自主性,但人心更有慧、精进、慈悲等殊胜的正面功能,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功能,以智能自主心、锻炼心、净化心,提高智商、情商和精神境界,自塑完美人格。《中阿含··念处经》载:佛陀教导徒众“以心治心”,就像木匠用绳墨在木料上打上线,再用利斧斫治令直,又如两位大力士捉住一个瘦弱的贼,随意抓旋处置。《法句经》云:“洗除心垢,如工炼金。”意谓应像良工巧匠炼金打铁那样锤炼自心,去除无明烦恼的杂质垢秽,使心如同金子一样纯净。佛陀从对人生痛苦和存在意义的反省入手,以人内心深处了生死、趋求常乐的终极关怀为核心,对人心的结构、内容、性质及造成苦恼的因果作了明晰的解析,通过切身的实践验证,提出了一整套自治其心以达到“现法安乐”乃至涅盘解脱的技术。后世的佛教大师们,对佛陀教法不断发挥补充,形成精深博大的治心之学。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佛陀是一位极其高明的心理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导师,佛法是一门高级的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