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变
  吴越高僧
  吴越名寺
 
 

法净禅寺昔谓中天竺寺,位于灵隐寺之南,天竺山之稽留峰下,四周群山环抱,景色幽美,面对流虹涧,背抵稽留峰,左右环以莲花、月桂诸峰,古树掩映,池涧众多,清流激湍,气象环富。入秋时节,“赤城霞起”,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史有“稽留旭日”、“合涧沉钟”、“七星潭月”、“永清竹浪”等为“中竺十二景”。 中天竺始于隋,盛于宋,乃中印度高僧宝掌禅师所创,师生时左手握拳,至七岁剃度时始展掌,掌中现一明珠,故得名。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师参游经中天竺,感叹山水之胜而为赋曰:“行尽支那四百川,此中遍称道人游”。于此清净禅定,立兹道场,肇中天竺伽蓝之端。昔传师有愿住世千岁,世寿千又七十二载,史称千岁宝掌。寺后一岩,便也称作“千岁岩”。 唐开元、大历年间,贤首宗创始人法藏之再传弟子法诜法师住持中天竺,法师精通《华严》,开席立论。其弟子澄观著述师说,阐扬华严,尊讳华严疏主,赐号清凉国师,对中唐以后之中国佛教影响极为深远。 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吴越钱弘俶王赐额“崇寿天圣寺”,是时殿宇庄严,信众云集。庆历年间,云门高僧契嵩来杭住持中天竺寺。契嵩因著文护法深受朝野尊重,宋仁宗赵祯封号为“明教大师”,由此,中天竺寺名闻朝野,趋于鼎盛。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宋徽宗为祈求永保宋室江山,将中天竺改名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 宋室南渡,开封高僧 亻幼 堂随帝室南迁,住持中天竺寺,讲经说法,弘扬佛法,闻名一时,当南宋“尊表五山,品评江南名寺”,评定“五山十刹”时,中天竺位居禅院十刹之首。 元天历年间,图铁木尔召见大訢禅师,赐封“广智全悟大师”,改中竺寺为“天历永祚禅寺”。其弟子宗泐、见心等,均为饱学名僧。 明洪武初,重建中天竺,敕名“中天竺寺”。当时名僧季潭宗泐住锡,禅门时贤纷至沓来,群英咸集,明太祖喜称为“泐秀才”、“泐翁”。 清初,康熙曾至中天竺题写“灵竺慈缘”匾额。弘历南巡时,为中天竺御题寺额,改名为“法净禅寺”。 沧海桑田,几经兴废,难复旧观,民国以降,以至“文革”,金像倾圮,殿宇被毁,寮舍易主,僧众遭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返正,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86年,中天竺亦由杭州市佛教协会收回,倾力重修。现已修复天王殿、大雄宝殿,重建圆通殿,莲池海会楼等,千载伽蓝,重现昔日之景观。重建后之圆通殿蔚为壮观,殿高二十三米,平面形状为四方形,用琉璃瓦砌筑。圆通殿内供奉一十二米高之大悲观音圣像,菩萨形象美丽端庄,她以亲切、慈悲、关爱的目光俯视着人们,含蓄而温雅,雍容华贵,激扬起一股广大的智慧力量,足以摧毁一切外部的和内心的烦恼业障,使众生从无明中得以解脱。此大悲观音圣像具十一面四十八臂,除慈悲相外,更有忿怒相,充分体现观音菩萨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或以化宫殿手,或以化佛手,或以数珠手,或以宝钵手,或以甘露手,或以……慈悲与愿,成就众生,远离邪魔,速证菩提。 一九九三年底,由杭州市佛教协会俞昶熙会长在中天竺法净禅寺创办了居士学佛座谈会,一九九八年又创办了杭州佛学院,由此而开创了杭州佛教教育的新局面。目前,法净寺整体规划已就,不久,一座梵宫焕若,金像巍然之千年古刹,将龙天护法,慧日高悬,狮象宣音,三宝重光云尔!
 
  杭州佛学院 © 版权所有 2004
  制作维护:杭州亿迪安网络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