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佛陇峰南麓,乃天台宗之发源地。隋开皇十八年(596),晋王杨广(即炀帝)为智顗所创建。初,定光禅师住此峰,尝谓弟子曰,不久将有胜善知识,领徒众集居此山。之后,果有智顗渡江至此,大布教法,并欲于佛陇之南建寺,未成而示寂。晋王杨广深悼之,乃为智顗设千僧斋,兴工建殿宇;初名天台山寺,后因智顗初入此山时,定光曾梦告,三国(指北周、北齐、陈)合而为一,有大势力人能为此寺,寺若成,国即清,当称为国清寺。隋大业元年(605)遂赐额‘ 国清寺’。未久,灌顶住之。后成为天台宗根本道场。
唐贞元以后,日本留学僧参诣该寺者甚众,如最澄、义真、圆载、圆珍、成寻、俊艿、重源、荣西等,皆曾来礼智顗之庙塔,或兴建佛事,或携回佛像经论,因而开创日本佛教天台宗。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载,该寺常有一百五十僧久住,夏季住三百人以上,可见当时法运之盛。唐会昌毁佛时,为兵火所焚。大中五年(851)重建,宋景德二年(1005)改称景德国清寺。后又遭兵火,三朝御书数百卷尽失,独存智顗所题莲经、西域贝叶经一卷,及隋栴檀佛像、佛牙。南宋建炎二年(1128),敕令重修,轮奂之美倍于旧日。建炎四年下诏易教为禅,此后国清寺成为禅寺。后经数度增建,寺域号称古来天下四绝之一。
寺之左右有五峰(八柱、灵禽、祥云、灵芝、映霞)环拥,双涧环流合于前。有桥名丰干桥,传为唐代丰干与寒山、拾得嬉游之地。又从丰干禅师与此寺之因缘,可知虽宋代以后方改为禅寺,然早于唐初已渐禅化。今诸堂完备。寺前九层砖塔,相传系隋炀帝命司马王弘为智顗所建,高约二十三丈,平面六角,规模甚宏,惟现存者,似宋代重建之物。所藏寺宝有吴越王钱弘俶造之铜制舍利塔,乃所谓八万四千塔之一,系从该寺域中所掘得,高十九公分,底部内有铭文。
寺境有二处一行(673~727)之遗迹。一行为唐代高僧,著名之天文学家,尝为修订‘大衍历’,到国清寺居留,从寺僧习数学。后人在寺前七佛塔后建墓立碑,上题‘唐一行禅师之塔’。又传一行抵此时,北山大雨,寺前东山涧水位暴涨,向西山涧倒灌,今寺外丰干桥侧有石碑一方,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七字。
[国清百录序、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天台山全志、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第一二三]
|